|
根据留克民前辈记载指新山琼州会馆成立于1883年秋(不过,若以本馆保存的记录,在战后公元1946年复兴会馆的执监委会是第63届来看,在战前已经有62届,每年一届应是62年,加上3年8个月的战祸期间馆务中断最少3年没有产生执监委来看,在1946年前本馆的存在最少已有65年了,如果推论正确,本馆成立应该是在1881年,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对于战前本馆已有62届的执监委的可靠性很大,因为在战后复兴会馆时选出的执监委在战前已经担任会馆要职,他们对战前的馆务记忆犹新,战前最后一任是第几届?他们应当记之不误)。
初期本馆没有自己的馆宇,后由先辈领袖黄德仁,谢士轩,黄声春,王克信,马宝基,吕先球,蔡德孙,黄鸿光,曾家贵,王有辉,符德仪,王禄升,马宝成,黄德和等发起募捐,以数百金于1902年购得新山依布拉欣街三十八号及陈旭年街三十号前后相连通楼宇二座为馆宇,位于新山海边,隔柔佛海峡与新加坡遥遥相对,地点适中,来往方便。
当时公推黄德仁,谢士轩二公为会馆产业信托人。公元1916年春,有鉴于馆宇破旧,乃由韩壁山,翁诗兴,韩绪准,冯文信,张寿山,潘于禄,符气安等商讨计议以发动筹款重修,一呼百应,获同乡热烈支持,筹获叻币万多元,同年秋末即进行修葺工作,扩建楼宇三层,雄视一时,新山琼籍同乡素来精诚团结,互助共处,对同乡之共同福利,更是竭诚以赴。1917年间,更附设工商补习学校,以使一般失学青年有半工半读的机会,维持经营凡8年,成绩斐然,后因特殊关系而致停办。迨至中国抗战一时遭挫,多地陷落,马来亚各地均有成立《筹赈祖国难民会》(当时,本地属英国殖民地,华人皆为侨居此处,并以中国为祖国),新山琼州会馆同人也都感于义愤,出而联合各界协助发动筹赈,更进一步响应全马乡侨劝募救济琼崖灾难义款,以尽爱国爱乡之责。
至日军难侵,馆宇蒙遭霸占,各种设备受到破坏,家私用具,都被搬运一空,神像龛殿遭摧毁,《琼州会馆》四书匾额也都被破坏,残酷行为,人神共愤,幸天理昭昭,正义胜横暴,日冠终投降。光复初期,会馆同人都有觉得先人创业维艰,复兴重责,不出钱出力不为功,因此,乃由林熙轩,陈玉堂,陆宇聪,王乾君,刘克民,周成兴,符用福,邢谷辉,何海光,符气纯,郭远照,郭泽兴,莫同光,蔡必山,翁德丰,莫文光,陈修瑄等发动四处募捐。
虽然在战后经济不振,物价高涨之际,也广获琼籍同乡男女鼎力支持,合筹叻币七千多元以进行修葺馆宇,重新建造神龛,购置家私用具,恢复旧观,诚为难得,由此也显出琼籍同乡的亲切与精诚团结的精神。在这馆宇修葺后,更征得国际闻人宋子文赐题《琼州会馆》四字刻以雪白云石大匾额高悬于正门墙上,生色不少,后门高悬的《琼州会馆》四字乃琼州秀才黄少怀亲笔。
自会馆1946年复兴会务后,首任执行委员会常务主席林熙轩(正),陆宇聪(副),总务刘克民(正),何海光(副),会计主任陈玉堂等在同乡精诚合作下,进行重新登记新旧馆员,推进馆务,居功不少。当时会馆的经济来源,除了馆员的年捐外,还获同乡及商店的赞助月捐,这也足见琼籍同乡对于会馆的爱护。为奖励学业优异的同乡子女努力向学,会馆是在1957年即创设奖学金,凡在本邦各源流学校,高小及初高中成绩优良者皆受惠,而至1970年起更增奖小学成绩优良的同乡子女。
又为促进会员互助互爱的精神以及襄助慈善福利工作,会馆乃于1960年设有《自由捐互助部》以赞助丧葬祭品,凡参加自由互助部的会员或福荫人逝世,所收集的自由捐款项,除购祭品外,余存拨交其家属,办理善后事宜。会馆自1946年复兴至1960年期间,除了1952年符气纯当选理事长外,其余十四年理事长职都由林熙轩局绅出任,林局绅策划建馆宇,创设奖励学金,济助同乡,对会馆贡献殊多,不幸在1961年3月17日作古。在这期间,何海光,陆宇聪,何基业皆先后当选副理事长。总务重职,则于1946年至1958年期间皆由已故刘克民担任,1955年是郭远声,1960年是龙登云。 |